跳到主要內容區

系所簡介

 

電子工程系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呂政修 主任

 

   最高學歷:國立清華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異質網路整合、行動通訊服務與平台設計、分散式

   計算(點對點、雲端計算)、綠色與橘色科技整合

   校內分機:02-27376386
   辦公室:EE-708; EE-201-1
   E-mail:jsleu@mail.ntust.edu.tw

 

電子系教師教學研究領域區分為電子系統、計算機系統、半導體元件與光電系統等,以培育高科技電子人才為教學研究宗旨。隨著產業發展及科技理論的進步,除強調理論探討外,並以產學合作突顯技職體系特質,實現基礎與實務研究並重的理念。本系大學部設有二年制、四年制及在職班,另設碩士班及博士班,專任師資42位,其中教授17位,副教授12位,助理教授13位;學生1117位,其中大學部學生499人,碩士生494人及博士生124人。

電子工程系主要研究教學方向分成三組:電子系統、半導體與光電系統、計算機系統等。每一研究教學組均包括數個研究領域。中長程規畫將密切地配合國家在電子、資訊、與電信之政策,加強培育具系統整合的人才。三個研究教學組大方向仍不改變,但在每一教學研究組下則整合研究領域相關之師資與設備,形成跨組的研究群,以達到研究與教學互為輝映的學術環境。

 

近年來國內半導體工業迅速地成長,其產品有從數位擴展到類比積體電路的趨勢。電子元件的發展不但朝向小型化及快速化,也朝高品質及各學科間合作的方向轉型;這些方面的人才需求甚殷。為因應國內現況及未來需求,電子元件的發展乃以微電子物理特性、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及製造為目標。光電方面則以晶體成長,光電元件和光電量測為特色。光電系統之研究,則以顯示器系統為重點。光纖應用設計之導向光纖到家之應用為特色。

 

 

電子系統組的教學研究重點領域包括通訊系統、無線通訊、電腦網路、數位與影像信號處理、微波工程及電力電子等。通訊技術為本組的核心,進而發展多元化的通訊系統。

 

 

資訊產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要維持得來不易的成果,必須提昇資訊產品品質及技術層次。未來將加強智慧型軟體系統之設計和快速計算架構之硬體設計。本教學研究組的重點領域包括平行處理、軟體工程、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及多媒系統。

 


 

電機工程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郭重顯 主任

 最高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

 

 學術專長:自主移動機器人、無人駕駛技術、人工智慧、

                  影像深度學習、互動認知學習、工業4.0智慧應用

 

 校內分機:(02)2737-6679

 

 辦公室:EE-605

 

 E-MAIL:chkuo@mail.ntust.edu.tw

 

 

 

本系以培育理論與實務訓練並重之電機工程技術人員為教學目標,課程設計上包含電力工程、電機機械、電力電子、控制工程、自動化、通信理論、電磁理論、訊號處理、微算機、計算機架構、系統程式、人工智慧、計算機網路等。在研究方面,有電力與能源、電磁干擾與遮避、控制與自重化、電力電子、微算機應用、資訊與通訊等長期發展重點。本系大學部設有二年制、四年制,另設碩士班及博士班,專任師資43位,其中教授21位,副教授12位,助理教授9位,講師1位。 學生990位,大學部學生456人,碩士生432人,博士生102人。未來發展以充實電機工程類課程開授之廣度及加強實習設備為教學目標,著重於高科技應用與系統整合技術為研究目標。在電機系現有基礎上,以下列六主題為重點發展方向:

 

 

探討能源開發與管理、能源與環境、再生能源開發與架設、分散式發電並聯與控制、電力系統規劃、分析、設計、保護協調、運轉、監控與調度、電力設備檢測技術、電力量測技術。電力品質、配電自動化、工廠電力系統、捷運與高鐵機電系統、電池儲能系統研究、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並聯技術,分散式電源控制與應用、照明工程、高壓工程、系統整合晶片應用等。

 

探討交流電動機的驅動、轉軸角/速度估測及控制、 交流/直流轉換器、 交流/交流轉換器、 直流/交流轉換器、 電池充電及殘電量偵測、 軟式切換技數電源供應器、 不停電系統設計及研製、 交流電動機設計、電磁干擾與防護、電機機械設計等。

 

探討信號與系統、控制工程、智慧控制導論、自動機理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生醫影像、生醫信號、醫用超音波影像、磁共振影像、遠距醫療設計與應用等。

主要重點在於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設計、SoC與晶片設計、可重置陣列處理器的研製、具有多重廣播(multi-broadcast)能力的網狀結構電腦的研製等,並將強調在電力電子、運動控制、機器視覺、資訊家電、無線通訊與多媒體上IC的設計與應用。

 

硬體設計與軟體發展並重,並將探討計算機結構、計算機網路、平行處理、容錯計算、智慧型計算與最佳化、多媒體系統、多媒體壓縮、模糊理論、類神經網路、感測網路等。強調計算機系統之技術及其於資訊與通訊整合之應用

 
通訊網路、VoIP、展頻通訊系統、數位通訊、衛星通訊、無線通訊、縮頻器、寬頻網路及其應用、多媒體通訊、隨機視選、XDSL﹑Cable modem、智慧型天線系統、電磁屏蔽、RF ID、天線設計、電磁波特性與應用等
 

 


 

 

資訊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鮑興國 主任

 

 

 最高學歷:美國紐約大學電腦科學博士


 學術專長:機器學習、資料分析、 資訊安全、電腦視覺


 校內分機:02-27301065

 辦公室:T4-505


 E-mail:pao@mail.ntust.edu.tw

 

資工所成立於八十八年八月一日,主要教師來自於電子、電機、資管三系具資訊工程專長之老師。資工系則於九十學年度開始招收二年制與四年制學生,主要發展重點為資訊軟體系統與應用。資工系所之教學目標強調資訊理論及技術的研發,並使其成功地運用在產業中。並強調跨領域之結合、建立相關課程之實驗室、加強理論與實務之配合教學、強調計算機軟硬體系統之實務,以落實教學及研究成果。同時建立整體性及整合性之研究群,以建立跨領域大型計劃之管理與推展能力,並加強與公民營企業及機構建教合作,以促進我國資訊工業科技之發展。本系大學部設有二年制、四年制,另設碩士班及博士班,專任師資22位,其中教授8位,副教授5位,助理教授9位。學生565位,大學部學生257人,碩士生250人,博士生58人。

 

資訊工程系於90學年度開始招收二年制與四年制學生,主要發展重點為資訊軟體系統與應用,資訊軟體系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任何大小產品或系統若配合上有"智慧"的資訊軟體設計,其價值增添許多,因此發展潛力 極大。而在資訊軟硬體之發展上,近年來軟體更具不可限量的潛力,特別是它與電信科技的密切關係,已形成一股不可擋的趨勢,例如智慧型代理人、人工智慧、金融預測、行動計算、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系統、平行處理、VLSI、 影像與視訊處理、資料壓縮、語音處理、圖形識別、電腦繪圖、虛擬實境、資料探勘、生物資訊、人機介面等等,均是藉由資訊技術,使得原來的系統具有極大的彈性、豐富的功能、體積變小、價值增加。因此資工系所將聘請具上述相關專長之師資,結合現有師資,設計規畫整合學程,加強系統整合的訓練。

 


 

光電工程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 Optical Engineering

 

 

  

   呂政修 所長

 

   最高學歷:國立清華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異質網路整合、行動通訊服務與平台設計、分散式

   計算(點對點、雲端計算)、綠色與橘色科技整合

   校內分機:02-27376386
   辦公室:EE-708; EE-201-1
   E-mail:jsleu@mail.ntust.edu.tw

 

為發展新世代光電科技與強化光電工程之教學與研究,本校於民國九十四年八月一日成立光電工程研究所籌備中心,進行籌備與招生工作,於九十四年十二月與九十五年四月進行招生工作,並於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招收第一屆碩士班學生。本所源於電子所的光電與半導體組,於民國八十九學年度結合學校光電相關師資成立電資學院光電科技中心,加強整合光電相關教學與研究。本所的師資除專任教師外,尚有合聘教師來自電子所光電與半導體組以及其他研究所。
本所具有堅強師資陣容與軟硬體設備,在教學方面,目前著重於顯示技術與微光學學程、光通訊學程、奈米光電技術學程、光電半導體與照明學程、綠能光電學程、生醫光電學程等六學程,開授之課程涵蓋平面顯示器、光學網路、微光學元件與系統、光纖光學、光電子學、光電半導體與光電積體電路 、光電系統模擬、照明設計等。本所著重實務教學,強調學生實作能力,與產官學研各單位密切合作與聯繫,期使畢業學生能順利進入光電職場中發揮所長與貢獻才智。
本所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光通訊、顯示器、照明、薄膜元件、光電半導體與光電積體電路、光電量測與應用、光電系統模擬、光纖應用、微光學元件與系統、白光發光二極體、太陽能發電、類比積體電路、內嵌式系統、奈米材料、奈米結構加工、雷射加工等。本所除結合本校電子所、電機所、機械所與高分子所進行研究外,還積極爭取或參與國科會、經濟部、工研院、產業界等的支援或合作研究,推展建教合作及產學合作計畫,並且加強國內外之學術交流。